皇冠体育

南京:让每一条河湖都流淌着幸福
时间:2024-09-30 07:29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默认

眼下,金陵大地披上斑斓秋色,景美如画——宽敞的道路整洁如洗,绿树成荫;清澈明净的河湖鱼儿游弋,生机盎然;绵延的岸线堤坝蜿蜒曲折,静谧厚重。每一帧美景的背后,都少不了城市碧水清波的润泽和滋养。

近年来,南京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突出治理与管护并举,全面提升水环境治理精细化、科学化水平,让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百姓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水清岸绿,绘就幸福画卷

金陵初秋,天高云淡,水清河晏。

漫步于九龙桥,两岸绿树成荫,水面波光粼粼,一条河流穿城流淌,蜿蜒前行。夜幕降临,河道两岸灯光渐渐亮起。静静流淌的秦淮河,在灯光映衬下,显得格外安静平和。

家住清雅苑小区的唐益秀,在附近生活了10多年,她有一个习惯,每天都会到河边散散步,但曾经河水脏乱臭的环境一度让她不敢靠近。随着河道完成整治,唐益秀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水变清了,河岸也绿了,感觉天都变蓝了,空气都变得清新了。”

河湖治理,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干流全长51.7公里,水网脉络贯穿南京城,是水体治理难啃的‘硬骨头’。”南京市秦淮区水务局相关人员介绍,“水体黑臭表象在河水,核心还是在岸上。”

2016年,秦淮河开启了它的“蝶变”之路。新改扩污水处理厂16座,清淤200万立方米,整治干支流河道约160条段以及沿河排口1300余个……南京按照“治理从严、文化赋能、市场反哺、机制保障”的思路,探索实施“拆、截、清、修、引、测、管、景”河道整治“八字法”,从根源上破解“黑、臭、脏”的治理难题。

由污变清只是治理的开始。为了保证秦淮河水质持续稳定好转,一系列更为严苛的治理措施被放在优先位置。《秦淮河重点断面水质改善工作方案》《外秦淮河七桥瓮等7个断面水质达标工作方案》等机制守住河水“清流本色”;构建“长江—石臼湖—秦淮河”水系大循环,循环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保障生态“水位线”;水岸同治,加快全市雨污分流改造督促力度……

久久为功、综合施策,治理成效日益显现。2019年以来,秦淮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外秦淮河七桥瓮、秦淮河干流洋桥等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昔日的“臭河道”摇身变为一条生态长廊,岸边绿植丛生,栈道上行人如织。水脉与文脉深度交融,如今,秦淮河全段已成功创成市级幸福河湖,被生态环境部确定为美丽河湖典型案例,流域内大报恩寺遗址、老门东街区、秦淮河百里风光带等历史文化,融合“文、旅、体、商、艺”,千年秦淮河文脉影响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围绕幸福河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南京超额建成396条幸福河湖、打造35座河长制主题公园、率先制定《幸福河湖建设与评价规范》地方标准,全市80条河湖通过省级评估,数量位居皇冠体育前列。

水平如镜、波澜不惊的百家湖;风光旖旎、诗情画意的莫愁湖;波光潋滟、荷香满塘的月牙湖……清波碧水正成为南京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

在浦口区,围绕滁河治理难题,囊括了水环境区域双向补偿制度、“联合河长”共管共治等项目,2022年滁河(浦口段)水利风景区成功创建国家水利风景区。

在栖霞区,老十里长沟行铁腕举措,通过暗涵整治、雨污分流改造和市政污水管道治理工程进行河流提档。

在雨花台区,全域推进幸福河湖创建工作,加快建设大胜关长江文化公园、生态廊道示范点,一幅“城在江畔、景在林间、人在画中”的雨花大江风貌美不胜收。

有力的举措不胜枚举,不同的笔触在金陵大地绘就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态画卷。

多元共治,守护碧水长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

与“美丽河湖”“生态河湖”等建设不同,在南京市《幸福河湖建设与评价规范》的评价体系中,更加强调了幸福河湖应由社会多元主体共谋共建、共治共管,幸福河湖应让人民具有高度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重点排水户到数据报表,从巡查统计到问题整改进度,走进鼓楼区智慧水务大数据管控平台中控室,墙上电子大屏实时动态显示着金川河的各类数据信息。工作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实现运行数据自动分析及实时数据监测,出现问题及时预警提示,突破了传统人工巡检的时空限制。

“治水”正向“智水”转变。到2025年,南京计划建成超过500条幸福河湖,体量庞大、点多面广,智慧手段的运用无疑为河湖治理添上了更为坚实的羽翼。

鼓楼区水务中心工作人员王思文介绍,近年来,鼓楼探索构建“数据底座+智慧运用+人员协同”的“数智人”排水协同监管新模式,随着“临排工地监管模块”上线,区域76个工地将全面步入智能化监管,助力全面提升工地排水监管实效与水平,推进水岸网一体化治理。如今,南京已基本建成数智水网,全市各级河湖长统一使用“南京河长”APP,提高河湖管护水平。

81岁的谢道银担任“民间河长”7年,他亲眼见证了家门口曾经黑臭的金川河一步步变身成为景观河。转机发生在2017年,南京全面推行河长制,鼓楼明确了“区、街道、社区、民间”四级河长工作架构。日复一日巡河整治,如今,金川河的整治案例入选住建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案例集》,成为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优秀案例。

摄影达人许剑也用手中镜头记录下金川河的华丽蜕变。“你们看,从一无所有到风景如画,几年下来,这里的河变清了、水质变好了、人气也旺了!”许剑拿出8年前拍摄的金川河照片对比。“我当然最愿意抓拍大家的笑脸!”河边漫步、遛娃的市民们不经意露出的笑容,是他日常拍摄最满意的素材。

一条条河湖美景是南京实施河长制工作从“有名、有实”向“有为、有效”转变的真实写照。在各级河湖长、河管员、监督员、志愿者的守护下,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变为现实。

水城交融、人水相依的“宜居图景”初见雏形,“幸福河湖”的建设之路也行稳致远。

向幸福更深处迈进,《南京市幸福河湖建设计划(2024—2025年)》绘就清晰“路线图”,未来两年再建成171条幸福河湖。具体路径是: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水体主要水质指标持续达到或好于Ⅴ类;开展河湖生态修复,提档升级特色滨水岸线;挖掘河湖历史文脉,推进亲水乐水载体建设;压实各级河湖长责任,发挥智慧水务作用,开展巡河、护河、治河行动;探索“河湖+”模式,推广河湖生态旅游。

精准施策,洞见城市韧性

金秋九月,登上幕府山远眺,可以远远看见数公里外的长江大桥。江面宽阔浩荡,南北货船来往不息,源于唐古拉山脉的江水长途跋涉而来,早已呈奔腾之势。作为万里长江入苏第一站,南京依江而生、拥江融合、伴江而兴,为城市发展积淀了丰厚“家底”。

但身处其中的老百姓对水的情感难以言表。人们爱水,明代诗人高启在宁修撰《元史》时,就曾用“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描绘长江奔流东去的旖旎风光;但又很怕水,因为位处北亚热带中部,受季风气候影响,每年一旦进入梅雨季,最大降雨量可达300—500毫米,这样的降雨方式,可以让江河水位大涨,城市有可能出现内涝,防汛压力陡增。

近年来,南京水务部门以积淹点整治项目为抓手,按照“一点一案”原则,对每处积淹点组织研究讨论,敲定改造方案,城市防汛排涝能力显著提升。

双桥门立交隧道下穿宁芜铁路全长约400米,由于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等原因,往年常会出现积水现象。去年6月,经过一场检修“手术”,积淹问题得到明显缓解。“我们先后对立交雨水泵站进行更新改造,更换了3台套潜污泵,并对出水管道原管位进行开挖更换钢管。”南京市水务局运行管理处二级调研员郭伟忠介绍,积水点成因各有不同,项目整治精准“把脉”、“对症”开方是关键。

台风“贝碧嘉”过境期间,南京众多低洼地和积水点经受住了“考验”。位于主城的热河南路片区通过清淤扩容、新建雨水泵站,逢雨必涝已成“昨日往事”;栖霞江畔人家小区扩建600米雨水管道,大大提升了排水效率,诠释“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本色。

《南京市“十四五”水务发展规划》提出,在加快城市防洪排涝建设中,将按照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构筑“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在积极推动城市建设和更新中落实“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结合“海绵城市”建设,降低地表径流量及峰值,缓解城市内涝。

作为治水“优等生”,南京水务“智慧大脑”还在扩容。一大创新之举是,南京市水务部门在现有智慧水务一期建设基础上,实施智慧水务二期——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试点建设,项目以内涝场景数字化模拟、防汛应急资源全要素可视化、防汛调度智慧化决策为核心,基于“一张图”可视化信息技术和“一张网”传感器物联感知产品的支撑,建立起一套全周期闭环防汛应急处置机制。

“南京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城市内涝专项”平台,是以“行业综合监管”和“智慧监测处置”为核心功能,通过监测感知体系,对内涝灾害及时预警。南京市水务设施管理中心主任周春峰把物联网传感设备比作排水设施的“眼睛”。“整套设施需要摄像头、电子水尺、积水报警器、液位计、流量计、智能井盖、车载视频等物联感知设备协同作业。”

实现新跨越,再绘新蓝图。可以看到,一个河湖健康美丽、管理现代高效、洪涝总体可控的水利新格局呼之欲出。南京,奋力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步伐铿锵有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