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冠体育

省应急厅:《皇冠体育“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一图读懂文字版
发布日期:2021-10-14 17:17 来源:皇冠体育应急管理厅 字体:[ ]

9月10日,《皇冠体育“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由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实施。该规划是“十四五”省级重点专项规划之一,由皇冠体育应急管理厅负责编制,是今后5年江苏综合防灾减灾事业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江苏不断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努力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出台实施《中共皇冠体育委皇冠体育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推动形成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省减灾委综合协调、省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各级减灾委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先后出台或修订了《皇冠体育防洪条例》《皇冠体育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规章和配套制度文件。制修订《皇冠体育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自然灾害类专项应急预案。

 (三)灾害救助能力明显增强。省级启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7次,自然灾害预警响应5次,紧急调拨救灾物资5.1万套,共支出应急救灾资金5.9亿元,组织接收社会捐赠款物5.09亿元。

(四)综合减灾工程稳步实施。全面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建设。建成城市中心避难场所87处,固定避难场所440处,有效避难面积3292万平方米。建成全国首家防汛抢险训练场,各类防汛抢险、救灾物资储备库100余个。

(五)科技支撑水平大幅提高。组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建设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区划业务系统,建立分灾种的灾害影响定量评估模型。地震预测预报水平、地震监测台网密度和监控能力在全国名列前茅。

 (六)减灾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年均举办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活动1400余场次,发布公益短信7000余万条,发放宣传资料60余万份,咨询受益100余万人。建成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7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27所。

(七)社会共治水平稳步提升。新增496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组建各类专项志愿服务队伍1260余支,省市县乡村五级灾害信息员达2.9万人。

二、发展目标

(一)2025年目标

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皇冠体育生产总值的比例低于0.5%,年均每百万人因自然灾害死亡率低于0.5,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控制在5000以内。

灾害综合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显著提升,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其中,灾害影响区域内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关键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灾害设防水平进一步提高。

救灾物资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灾害发生后10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中心避难场所基本生活物资储备及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满足应急需求。

防灾减灾救灾社会力量参与水平显著提高,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发挥。

城乡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提升,增创20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皇冠体育每个城乡社区至少有1名灾害信息员。

防灾减灾救灾科普宣传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增创7个以上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实现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场馆(展区、流动设施)县级全覆盖。

防灾减灾救灾交流合作开创新局面,与周边省份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防灾减灾救灾交流合作机制更加完善、成效更加显著。

(二)2035年展望

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能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更加成熟,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显著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现代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三、主要任务

(一)逐步健全自然灾害防治体系

健全防灾减灾救灾领导机制。坚持党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领导,推动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自然灾害防治综合指挥协调机构。坚持统分结合,推动各级各部门履职尽责。健全主要涉灾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机制,加强灾害“防”“救”工作衔接。

健全防灾减灾救灾法规制度。加快推进省级自然灾害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以及配套规范性文件的制修订。建立健皇冠体育、市、县三级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完善自然灾害调查评估制度,制修订相关技术标准。

健全灾害信息共享发布管理。建立灾情报送、统计、发布体系,实现灾害信息应急管理部门“一个口子”统筹机制。加强灾害趋势和灾情会商研判,不断完善多方参与的会商机制。强化信息公开,及时发布灾害信息。

健全社会力量共建共治路径。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灾害应对需求与社会资源的有效对接,完善社会资源紧急征用、补偿制度,开展防灾减灾救灾装备应用试点示范。探索建立巨灾风险市场分担制度,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商业巨灾保险。

健全科普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推进各类防灾减灾科普场馆建设,组织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救灾主题宣传活动。将防灾减灾救灾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编制领导干部防灾减灾救灾培训教材,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教学内容。

健全防灾减灾救灾合作平台。全面加强与长江经济带、淮海经济区省(市)合作,重点健全完善长三角城市群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联动机制,构建区域性防灾减灾救灾平台。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

(二)着力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

提升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全面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推动完善主要灾种的日常分类监测网络,探索开展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进一步健全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重点提升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

提升灾害工程防御治理能力。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加强城市河湖系统治理,打造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推进海岸线整治与海堤巩固建设。大力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加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力度。加快重点林区防灭火设施建设,增强农田防灾减灾能力。

提升灾害应急救援救助能力。加快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全灾种抢险救援转型,发挥各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抢险施救作用,优化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参与抢险救灾的程序,支持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救援救助工作。加强各类应急救援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应急救援“综合体”。科学规划和设立城乡应急避难场所。

提升应急物资综合保障能力。健全多元储备体系,建立短缺应急物资紧急生产、采购、征用、配送制度。健全调度灵活、配送便捷的应急物资调拨机制。统筹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邮政等基础物流设施建设。

提升灾害应对科技支撑能力。省级科技计划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倾斜支持。支持省内高校加强自然灾害防治相关学科建设,培育一批防灾减灾救灾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创新高端人才引进机制,组建省级自然灾害防治高端智库。

提升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健全乡镇(街道)应急管理队伍,鼓励和引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防灾减灾救灾活动。积极推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建设,充分发挥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的引领作用。

四、重点工程

(一)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工程。全面完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升级地震基本监测网;建设25处突发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示范站,完善常态化地面沉降、地裂缝监测网;健全洪水、干旱监测网络;优化海洋观测网。建设自然灾害风险综合监测预警系统。

(二)气象衍生灾害预警预报工程。对现有观测设备进行智能化升级,加密建设自动气象站,完善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布网。推进关键灾害性天气要素及次生灾害的全链条识别研判,健全多部门会商机制,实现气象衍生灾害风险的快速研判、预警、预报。

(三)城乡防灾减灾水平提升工程。推进城市重要生命线安全系统建设及改扩建工作。实施局部电网建设增强工程,提升改造重点防洪城市和沿江沿河沿海沿湖城市排水、应急抢险设施,实施危险建筑分类监管和应急处置。加快推进南通等地海岸带保护修复。在重点林区新建一批森林防火基础设施。

(四)重点区域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开展重点区域地震灾害危险源调查,升级更新现有测震台站和地球物理观测站专业设备,建立地震大数据资源池。在重点区域开展断层构造精细探测和活动性鉴定,选取典型区域开展情景地震三维可视化应用示范。建设公共服务产品链,打通防震减灾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五)综合减灾技术支撑强化工程。组建自然灾害防治专家库。加强国家应急测绘保障皇冠体育节点建设,加快推进省防汛抢险训练中心(二期)规划建设,建设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训练基地续建项目。推动省级防灾减灾中心机构建设、职能完善和业务能力提升。

(六)防灾减灾救灾数字赋能工程。迭代升级、整合现有的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救援方面的信息化系统(平台),建设省级涉灾信息系统,探索开发辅助决策系统,实现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精密智控。加强应急卫星相关数据在综合减灾方面的应用。

(七)灾害救援救助基础夯实工程。依托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精省级直属队,建优区域机动队,建强灾种专业队。加强水域救援大队建设,建设11支省级自然灾害类专业救援队伍。建成省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在多灾易灾和重点防范地区设立前置储备点。提升应急通信能力,加强现代化应急救灾设备运用。

(八)全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工程。建成若干自救互救体验教学基地和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推动建设一批减灾科普馆。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每年至少开展2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和组织1次逃生避险演练;中小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防灾减灾安全知识教育和逃生避险演练。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强化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协调和监督。

(二)强化经费保障。建立健全政府投入、分级负责的经费保障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实现经费多元化保障。

(三)强化监督评估。加强规划实施过程的监测分析,强化工作督查和动态考核,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