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冠体育

中共皇冠体育委皇冠体育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乡建设工作的意见
发布日期:2007-10-24 09:20 字体:[ ]

  为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城乡建设,促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快速健康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两个率先”,现就加强皇冠体育城乡建设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城乡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2000年皇冠体育城市工作会议以来,各地坚持从实际出发,统一思想认识,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城乡建设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到2004年底,皇冠体育城市化水平达到482%,城市化已成为皇冠体育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皇冠体育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和功能显著增强,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居民生活居住等条件大为改善。近五年,是皇冠体育城市建设投入最多、城市面貌变化最大、人居环境改善最为明显的时期。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皇冠体育城乡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是:统筹城乡建设的思路不够明确,规划的前瞻性、权威性不强,城市规划落后于城市发展,乡村规划落后于乡村建设,城乡建设品位不高,资源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城乡建设配套改革亟待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有待理顺,等等。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城乡建设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支撑。皇冠体育已进入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市场化完善期和国际化提升期,城乡建设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存在严峻的挑战。进一步加强城乡建设工作,提高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是推进“两个率先”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是实现江苏“十一五”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途径。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站在统揽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城乡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科学谋划,扎实推进,把皇冠体育城乡建设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明确城乡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今后一个时期,皇冠体育城乡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城乡建设的各个方面。深入实施城市化战略,以统筹城乡规划为先导,以创新城乡建设制度为动力,以加强城乡管理为手段,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全面提高城乡建设质量,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实现“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
  皇冠体育城乡建设工作要贯彻以下基本原则:
  ——统筹城乡建设。把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城乡建设的实践之中。继续做强做大做优做美中心城市,增强中心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推进集约发展。立足省情实际,把集约发展贯穿到城乡建设的全过程。继续坚持以大城市发展为主导,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土地集约利用为导向,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积极倡导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强化规划引导。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紧凑布局,在科学确定城市性质和规模的同时,根据城乡资源环境容量,切实加强城乡空间管治和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切实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民主性和法定性,以规划引导城市科学统筹发展,以规划促进村镇建设水平提高。
  ——改善人居环境。正确处理城乡建设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城乡建设的各个层面。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加强城乡文化建设,重视城乡公共安全,努力打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
  皇冠体育城乡建设的工作目标是:到2010年,皇冠体育城市化水平达到55%以上,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到20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0,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性障碍逐步消除,城乡布局趋于合理,城乡生态得到改善,城乡发展渐趋协调。到2020年,皇冠体育城市化水平达到60%以上,皇冠体育形成城乡空间布局合理、城乡基础设施完善、城乡人居环境良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的局面。
  三、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
  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是政府引导和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要加快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进一步提高规划水平,充分发挥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促进和保障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推行城乡统一规划。统筹城乡发展,首先要统筹城乡规划。坚持把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注重城市建设与区域发展的统一。抓紧编制、实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都市圈、城市带等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适时修编城镇总体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衔接。以县(市)总体规划为重点,逐步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立足城乡统筹建设,对县域范围内的城镇建设发展、空间资源利用、水资源统筹配置、生态保护建设、村庄建设及社区公共设施建设等,作出整体安排和综合协调。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在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抓紧制定和完善覆盖皇冠体育的重大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引导城乡空间和产业发展。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对住房、就业、就医、子女就学和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
  拓展城市规划编制深度。加快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进度,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质量。依据规划区内道路红线、基础设施通道黄线、生态绿线等,加强建设用地用途策划和对空间开发与利用的刚性约束。近期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要全面覆盖,对旧城改造地区、城乡结合部、历史街区、近期建设地区以及储备土地等区域要优先覆盖。
  加快编制村镇建设规划。到2006年底全面完成皇冠体育镇村布局规划。重点中心镇要全面启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镇的主要街道与重点地段也要编制详细规划。坚持适度集聚、节约土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科学合理确定乡村居民点的布局和数量。继续稳步推进乡(镇)村合并、撤村设居,注意保留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古村名镇。对规模较大、历史文化遗存丰厚、地形地貌复杂的村庄,要在2006年底前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其它有条件的村庄也要编制建设规划。
  加强规划的实施管理和监督。强化城乡规划的统一管理和对城乡建设的引导。各类开发区规划必须纳入城乡规划的统一管理。各级政府要严格依据经批准的城乡规划进行建设和管理,做到没有规划不决策,没有控制性详规不供地,没有批准过的规划不招商,坚决制止和纠正规划实施中的随意性。规划调整必须按法定程序进行,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实施中的重要变更要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主要依据,土地出让和用途改变必须服从规划管理,并实行年度计划控制。进一步放开规划设计市场,引入竞争机制,不断促进规划设计水平的提高。以规划公示制为核心,提高规划的公众参与度和透明度,接受全社会对规划编制、执行和管理的监督,同时加大规划执法力度,加快推进规划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进程。
  四、促进城市科学统筹发展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区域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要用科学的理念指导城市发展,提高城市发展的内涵和质量,加快城市现代化步伐。
  进一步优化省域城镇布局。继续大力推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县城建设步伐,把区位优、基础好的县城建设成中等城市。提高小城镇发展质量,扶持有特色、有潜力的重点中心镇加快发展。加强城市间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按照以江为轴、跨江发展、两岸融合、江海联动的思路,以沿江地区高速公路和过江通道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推进沿江城市带建设。培育壮大沿东陇海线城市带和沿海及苏北腹地中心城市。推动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建设,提升区域城市整体竞争力。
  提高城市产业竞争力。积极吸聚优质生产要素,加快发展占地少、污染小、集约程度高、技术和资金密集的城市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调整的有机结合,积极推进城区产业的“退二进三”,疏解老城区过于密集的人口,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城市建设规划必须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要求,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促进城市空间布局和服务业发展衔接配套。大城市要优先发展服务业,主城区要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对各级各类开发区的规划建设,进一步明确开发区的产业定位,加强开发区功能建设,及早把有条件的开发区建设成新城区。
  加大城市与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以互联互通和网络化为重点,加快完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高速公路网络、国省干线公路网络、乡村道路网络和皇冠体育铁路网络。特大城市、大城市要尽快规划建设城市快速路网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城市交通建设必须与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客货运枢纽、站场建设相互衔接,畅通城市出入口。正确处理好基础设施新建和改造的关系,切实加强现有基础设施的完善和配套,进一步提高设施功能和利用效率。加快公共停车场建设,推动公共停车设施社会化经营与发展,构建布局合理、比例适当、使用方便的停车设施体系。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建设原则,对地下交通、人防工程、商业、仓储、能源、通讯、管线等设施进行系统规划,促进相关设施间的连通,合理开发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特大城市、大城市要抓紧编制和实施地下空间利用规划。重视城市地下管线工程的综合建设和管理,切实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进一步加强城市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加大城市防洪设施建设力度,确保城市安全。对区域性交通、水利、供水、供气、污水及垃圾处理、公共消防等,要超前规划,统筹建设,促进城乡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抓紧规划和实施都市圈、城市带的城际轨道交通网建设,尽早开工建设沪宁城际轨道交通。
  积极推进生态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争用5至10年的时间使皇冠体育城乡环境明显改善。进一步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关停、搬迁污染严重的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在城市周边、人口密集区、生态功能区和重要水源地,不得再布局化工园区,已有的要逐步加以调整。加强对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加大城市二氧化硫、机动车尾气和烟尘、粉尘、扬尘污染治理力度,开展城镇噪声综合整治。从水资源的实际状况出发,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产业结构,科学推进水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切实保障饮用水源安全。加大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增强城市污水处理能力,适度超前建设配套排水管网,实现雨污分流。鼓励城市中水回用,提高雨水利用效率。继续加强淮河、太湖及长江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和城乡绿化,科学安排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兼顾生态、景观、文化、服务半径等要求布局各类绿地,因地制宜地开展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加快村镇绿化步伐,不断改进和完善城乡绿化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植被、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保护,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积极推进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工作,确保区域生态安全。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保护工作。
  确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公交优先发展,加强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尽快缓解和缩小城市交通设施与城市交通需求增长之间的供需矛盾。合理规划城市交通结构,构建分布均衡、密度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络。大力增加公交车辆,提高公交线网覆盖率,开辟公交专用车道,提高城市公交的速度和运能,进一步确立城市客运交通的主导地位。加强城市交通运营管理智能化建设,提高运营和管理效率,切实解决交通拥堵和停车难等问题。引入竞争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和兴办公交事业,逐步完善促进公交良性发展的补贴政策。到2010年,特大城市公交出行比例达到30%。实施公共交通政策导向,城乡公共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强协作,改变城乡公交分割状况,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
  五、切实加强村镇建设
  村镇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从各地实际出发,遵循建设规律,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引导农民居住合理集中,全面提高村镇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进一步提高小城镇发展质量。根据《皇冠体育城镇体系规划》,将省重点中心镇调整优化为100个左右。各县(市)根据城镇体系规划,将区位条件优、经济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具有一定规模的1-2个建制镇作为发展重点,在县(市)域范围内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依据“政府推动、规划引导、市场驱动”的原则,促进生产要素向重点中心镇集聚,使重点中心镇成为连接城乡、带动周边乡村地域发展的中心。坚持因地制宜,综合开发,着力扶持一批有特色、有发展潜力的小城镇加快建设步伐。切实维护小城镇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三集中”。以镇村布局规划为依据,抓住农民自建房、移民迁建和项目建设等契机,加强规划建设审批管理,确保新建、翻建农房建到规划村上。新建工业项目要布局到镇以上工业集中区。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农户迁入城镇。乡村基础设施要按照镇村布局规划确定的村庄进行配套,对规划撤并的村庄不再进行配套和改善。结合村镇规划建设,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医疗卫生机构等布局,优化配置教育、卫生资源,提高配套服务能力。推进农民居住集中,要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防止“一阵风”、“一刀切”。抓紧完善推进“三集中”的相关配套政策。根据规划积极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实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对试点单位可以安排挂钩周转指标,解决村庄拆旧建新的用地矛盾。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新增耕地可以按规定折抵建设用地指标。农民居住集中涉及到跨村组的,可按等质等量原则置换土地,并适当调整经营承包地。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对土地整理复垦、乡村基础设施、社区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综合整治乡村环境。以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为重点,加强乡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等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大对苏北、苏中地区及茅山老区改水的财政支持力度。继续实施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的“三清”工程。全面开展创建卫生村镇活动。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切实改变乡村环境脏、乱、差状况。积极推广乡村污水处理的适宜方式,加强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提高乡村水环境质量。结合农村新建住房和村镇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改厕工作。研究和完善“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集中处理办法,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逐步实行城乡垃圾统一处理。大力推广利用太阳能、秸秆气化、沼气,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实施统筹城乡建设示范工程。
  六、高度重视城乡文化建设
  文化是城乡发展的重要内涵,是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加强城乡文化建设和保护,塑造文化特色,提升建设品位。
  提升城乡建设的文化品位。尊重城乡固有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特性以及区域文化的多样性,把鲜明的文化意识与文化理念融入到城乡规划建设之中,提高城乡建设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营造各具自身特色的自然、人文、历史和生态城乡风貌。塑造城乡旅游特色,促进城乡旅游发展。在城市建设中,要塑造城市特色,表达城市个性,避免“建筑单调”、“千城一面”的现象。在注意吸收世界城市先进建设理念的同时,注重保持城市独特风格和传统风貌。
  提高城乡设计水平。切实加强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提高城市空间设计、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等水平。重视城市空间设计,特别是城市的特色地区、窗口地段和主要街区以及大型公共设施建设的设计,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加强城市建筑设计,既要坚持实用、坚固、美观的设计原则,又要展现科学技术和时代进步,彰显传统文化底蕴。在加强功能设计的同时,注重建筑自身的体量、色彩等形式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加强城市景观设计,在城市更新改造中把延续和创造特色作为设计创造的一项原则,精心塑造城市形象,使城市兼具历史风貌与时代特征。同时,要不断提高城市绿化、园林及风景名胜区的设计水平。
  加大历史文化保护力度。在城乡建设实践中,必须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依法保护各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抓好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及各级文保单位的保护,保留城市历史记忆,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找准城市文化自身的核心价值和品牌定位,整合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品牌城市。
  推进城乡文明社区建设。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家园,是加强城乡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各级政府要把社区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加强规划,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努力把城乡社区建成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配套完善社区文化、体育、卫生等设施,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开展社区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区养老等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促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加强社区教育,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注重提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素质。
  加强城乡文化设施建设。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乡镇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提高文化设施覆盖率和利用率。逐步做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加大城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兴建一批标志性的公益性文化设施和文化旅游设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七、大力推进城乡建设制度创新
  深化改革是促进城乡建设的活力源泉。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冲破制约城乡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和完善与城市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
  全面深化城乡建设配套改革。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制定配套政策措施,简化和完善管理办法,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将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村人口转为市民,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有序转移。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和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改善住房供应结构,增加中低价位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供给,健全廉租房制度,满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基本居住需求,探索多渠道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新路子。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登记管理制度,加强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工作,切实改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生产生活条件。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按照国家建设标准,规划建设学校和幼儿园,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有效保障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权利。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全面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新型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以私营、个体、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继续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按照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法制化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开放、搞活市场,优化市政公用行业的投资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营体制。构建公平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推行市政公用设施有偿服务与有偿使用。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整合市政公用资源。切实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制度。建立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健全企业服务质量监督和价格监控机制,提高市政公用设施使用效率。
  进一步完善投融资体制。全面提升城市经营水平,准确把握城市建设规律和城市经营规律,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征地后配套,先储备后开发,先做环境后出让。认真落实国家投资体制改革方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真正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开辟新的投融资渠道,激活闲置社会资本。进一步拓宽社会投资领域,提供开放平等的行业准入制度,鼓励和引导外资、民资和社会资本投向城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用事业和社区服务业等。各级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统筹安排各项资金,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城乡建设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对非经营性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的投入。省财政积极安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推进皇冠体育城乡规划全覆盖、促进农村“三集中”以及污水、垃圾、危险废弃物处理等城乡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积极培育项目管理、代建制市场。
  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积极推进建设科技创新,大力推进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等工作。全面推广节能省地型建筑。县级及以上城市新建建筑必须达到国家强制性节能标准,已有建筑也要逐步实施节能、节水改造。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建设,并向县城和村镇延伸。制定和完善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清洁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新建建筑物要加快推广利用太阳能。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深入开展节水型城市、节水型企业(单位)的创建工作,到2010年,40%的设市城市达到省级节水型城市标准,10个城市达到国家级节水型城市标准。大力开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建设科研工作,促进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筑工业化步伐,积极应用可再生建筑材料和利废材料。
  注重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要求,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推进“城管进社区”,充分发挥城市基层组织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有条件的县级市政府所在地可逐步撤销镇建制,设立街道办事处。积极探索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促进城市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继续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城市管理执法水平。在坚持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的同时,综合运用法律、市场、技术、教育和数字化等多种手段管理城市,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体系,重视城乡结合部等流动人口集中居住区管理问题,加强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统筹城乡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城市管理工作向乡镇延伸,实现城乡社会环境整体改善。
  八、加强和改进对城乡建设工作的领导
  加强城乡建设是一项事关全局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领导,各方配合,形成合力,扎实推进。
  健全领导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城乡建设工作,进一步增强统筹城乡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真正把城乡建设工作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各部门要按照统筹城乡建设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工作思路,打破条块分割,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强化服务职能,形成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城乡建设的工作格局。各市、县(市)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城市规划委员会,完善民主、公开的科学规划决策机制,提高城乡规划的科学决策水平和依法实施的权威性。设区的市要强化政府部门统筹协调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职能。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明确专门力量,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加强对城乡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努力形成分工协作、责任明确、考核科学的良好工作机制。
  加强领导干部培训。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知识能力培训,定期举办市县委书记、市县长和分管市县长城乡规划建设专题研讨班,分期、分批对规划建设部门领导干部和省级重点中心镇党委书记、镇长进行培训,开展经常性的城乡规划建设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领导干部领导与管理城市的水平。
  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切实解决城乡建设中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把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本着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优化城乡建设内容和建设时序,合理确定建设和拆迁规模,力求房屋拆迁的规模与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反对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切实加强拆迁管理工作,完善拆迁补偿政策,进一步规范拆迁行为。坚持不懈地做好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工作,重点加大房地产和政府工程项目的清欠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防止拖欠的长效机制。
  增强依法行政能力。切实加强法制建设,把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制定实施《皇冠体育城镇体系规划管理办法》、《皇冠体育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皇冠体育农村集体土地房屋拆迁条例》、《皇冠体育镇村布局规划管理办法》,加快《皇冠体育城市地下空间管理条例》立法步伐,研究制定有利于推动建筑节能的相关法规,探索研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相关政策。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把行政执法、行政许可落实到部门、落实到岗位,做到行政有依据、行为有规范、过程有监控、违法有追究。坚持依法行使权力,严格执法,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化解建设中的矛盾。坚持廉洁从政,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
  省级机关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制定实施细则,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